王茂才,湖北南漳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地学信息处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湖北省创新群体成员,湖北省名师工作室成员,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组成员。英国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高级空间概念实验室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信息网络、网络空间安全、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航天中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航空科学基金、航天科工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子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指导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荣誉,指导本科生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我的导师-王茂才教授
这世界上,有那样一种人,用自己的生命质量,让老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用他自己的光亮,让老师这两个字有那种灿烂的光华!王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是我求学生涯中的“贵人”。
在我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他给予我支持与鼓励,让我更加坚定自己读博的信念。最后,我如愿以偿地成了王老师2019级硕博连读的一名学生。在王老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我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智商决定起点,努力决定终点!”这是王老师常常鼓励我的话语,也是我一直用以勉励自己的格言。
学路漫漫勤为径
在平时的学习中,王老师是个十分有耐心的一个人。他对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坚信着“时间不负有心人”的原则。他总是教导我们“科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用心做,慢慢来,都会有自己的收获”。
我还得记自己投出第一篇论文的经历。由于我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因此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修改论文过程。还记得第一次修改的时候,王老师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面,逐字逐句地给我讲句型结构、语法错误以及相应单词的使用方法。王老师还将他平时在阅读文献时积累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都分享给我。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我的论文也逐渐变得流畅与简练。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阅读与写作的技巧。
王老师在指导我改小论文
春风暖暖沐人心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经受住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考验。虽说武汉逐步有序地复工复学了,但是这次疫情的影响仍使人惊魂未定。6月中旬,困家半年之久的我,因为需要实验室的实验设备,第一批提交了返校申请。
在要返校的前一天,王老师还特别暖心地嘱咐我“佩戴好口罩,路上注意安全,途中不要饮食,到校之后再进食”。寥寥几句,却像春风一样温暖了我的心灵。谁知返校的第二天,本栋宿舍因出现了类似新冠症状的同学,导致整栋楼层的同学都被隔离。遇到这种情况,我当时内心十分恐惧和焦躁不安。王老师得知这个情况,立马就给发来安慰的消息。在王老师的安慰下,我的情绪渐渐平稳了。在宿舍里静静地等待着那位同学的检测结果。所幸,最后虚惊一场。
第二天,王老师特地从本部赶到新校区,给我带来了医用口罩、消毒棉和消毒水。而且,细心的王老师还给我带来了粽子,因为不久之后就是端午节。“棕”情“棕”意,暖在人心。
疫情返校期间王老师带来的“礼物”
事无巨细必躬亲
在研一下学期的时候,我有幸成为王老师的助教。王老师坚持自己批改学生的作业,理由是:只有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才会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在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时,才会更有针对性。
还有一次,我在整理实验数据时,由于我的粗心大意,统计错了一个数字。我自己都没发现,最后王老师检查出来了。我正为自己的粗心大意羞愧不已之时。王老师却说“你好好检查一下,看看是否是我错了”,就这样,王老师用温暖的话语化解了我的尴尬。就是这样一位细致、办事认真的导师,也时时警醒我,让我今后做事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实验室这个大团队中,王老师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碗水端平。这是实验室的学生对王老师的印象。
王老师与部分学生的合影
大家眼中的王老师
2018届博士毕业生陈晓宇
每当在同门面前提起王茂才老师,我都会很自豪地说:“我比王老师的小孩还要早一年认识王老师呢。”大二的时候,有幸跟着王老师的课题组做了一些科研项目。在王老师的帮助下,基础薄弱的我通过努力,一点一点进步。最终在大学四年,我获得了保研资格,并如愿以偿地成为王老师的开门大弟子,开启了研究生的学习之旅。然后,研究生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如意。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我一次又一次地改进,一次又一次地受挫。在我迷茫苦恼的时候,是王老师照亮了我前进的路,给了我继续前进下去的动力。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我成为一名博士生,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又获得了出国访学的机会。最终,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再次幸运地加入了恩师的团队中,与恩师一起努力,去建设更好的团队。目前,作为指导研究生的青年老师,在这个令我自豪且压力颇大的岗位上,我一直以王老师为楷模,去践行“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初衷,将这份芬芳传递下去。
2021届硕士研究生刘海栋
“欢迎你加入‘光明地带’大家庭!”这是我在2018年听到的最温暖的话。这句话,是王老师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王老师在学生时代就非常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他以身作则,对待科研精益求精,对待学生孜孜不倦。他注重每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加注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三尺讲台,润物无声。在王老师的启发下,一茬又一茬学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成功。我很庆幸,成为其中的一员。虽然王老师不是我的直接导师,但作为实验室的主要指导老师和管理老师,王老师严谨耐心的态度、细致认真的风格,给我的学习生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学生在这里不只是完成学业,学到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实验室走出去之后,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王老师在一次普通例会上告诫我们的话,他的谆谆教导,我一直铭记于心。王老师就像我们人生路上的“北斗”,指引着我们向着更加光明的前程,不断奋进。
王老师在指导学生项目
2019级博士研究生曹黎
“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你要把自己的创新点,论文中所有能吸引人的地方都写在摘要里,要一上来就抓住人的注意力。”
对于学生的科研,王老师一直十分关心,从论文的句法、结构、到具体的实验设计,王老师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科研全过程。每当我们遇到科研上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去王老师的办公室,无论是有看不懂的文献、看不懂的实验结果甚至是不知道如何写出来的句子,都可以去问。王老师的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求知的学生。
我研究生期间和实验室的方向不同。在进实验室的时候非常迷茫,刚进实验室,王老师就告诉我实验室可能的方向,我应该去读哪些文章。后来,从研究目标的选择,到具体论文的构建,王老师都给了很具体而有指导性的意见。在这近一年的时间中,王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论文从看不懂到读得懂,英文写作从写不出完整的句子到可以写出长句。感谢王老师,这一年帮助我进步太多了。
2020级硕士研究生-蔡晗冰
我和王老师的相识是从大一的《C语言课程设计》这门课开始的。因为我是工业设计专业,没有任何编程基础,所以学习这门课非常吃力。王老师在了解我的学习状况后,开始耐心地教我编程,从理解程序的运行开始,逐渐激发了我对编程的兴趣。从此,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在我面前打开。
本科毕业之后,我对计算机的兴趣不减反增,想再次进入计算机领域探索未知的世界。于是,我决定报考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因为王老师那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我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报考老师就是王老师。
王老师在了解我的想法后,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并鼓励我好好学习,争取进入实验室。有了王老师的鼓励,我信心倍增。此后,我尽力克服一切困难,从零开始,沉下心来学习。一个人在外地,一学就是半年。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实验室,成为王老师的学生,实现了我的梦想。
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王老师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是王老师的鼓励,我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星光不问赶路人,感谢王老师的帮助!
学生简介:包芊,中共党员,湖北黄冈人。yl6809永利官网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目标优化算法及应用。参加十三五民用航天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预研联合基金、航空科学基金等课题多项,已发表论文一篇,申请发明专利一项。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华为杯”数学建模国家级三等奖,院科技论文报告会二等奖。
文字:包芊
审核:李国昌
校对:石剑峰